有一位一流的日本設計師曾說過,日本人的立體感很差,我們看到的車只是平面的,不是立體的。確實如此,那些僅在日本國內銷售的汽車,其設計方針與歐美汽車存在著差異。
在繪畫方面,日本會給人物和草木都加上輪廓線,以此來表示該物體是立體的;而歐洲則會用色彩的濃淡表現出光線照射到該物體后的實際效果,以此來突出立體感。日本車的設計趨向于平面化,可能正是受了繪畫手法的影響。
一流的汽車設計師都說,汽車如動物:發動機是心臟,車體和支架是肌肉,所謂設計外觀,就是用"外皮"把這些包裹起來。馬自達6的主設計師小泉嚴曾經強調,設計要"從外面看,仿佛里面的內容都被緊裹在一起,展現的是面而非線”日產公司設計部的負責人中村史郎也曾強調,汽車雖然沒有脊椎、沒有骨頭、沒有肌肉,但是在設計上要力求體現出自內而外的力量感。
兩人的話有一個共同之處,就是設計不可只顧及表面。
各位讀者朋友是否曾有過這樣的感覺,即看到一輛車的外觀,憑直覺就想"好棒啊!我想要這樣的車。就和我們對衣服和食物各有好惡一樣,每個人對車的外觀喜好也各不相同。
對于有的車,可能我們僅僅看一眼,就會想。我可不想坐這輛車。但是汽車的設計者卻是在按照他們所特有的法則在設計汽車。然而日本設計師卻能夠把自己的設計理念和消費者的偏好結合起來,這就是日本車設計的高明之處,也是它能夠在較短時期內立于世界汽車之林的重要原因。有時候成功模仿比簡單創新更能創造市場需求。日本設計師深知這一點。